《汉家长歌》
第33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5-16 23:00:18
  【四海归一】
  好了,内部问题解决了,对嬴政来讲,这些事都是家里的事,他真正要做的事在东方,要清除一切阻碍他实现伟大目标的所有障碍,开始行动了。
  很久以来,秦国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对六国进行不断的挤压和蚕食,如今收获的季节到了,一个一个来,先拿旁边最近最软的柿子开刀。
  公元前230年,秦国一位叫腾的内史率先灭了韩国,史书上称内史腾。遗憾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位有灭国之功的功臣的记载并不多,主要是在灭韩之前被秦王派去接收韩国所献的土地,和灭韩之后去治理南郡的事,但已足够。
  这位腾先生是幸运的,因为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除了他之外,其他的光辉事迹都是一对父子的独角戏:王翦和王贲父子。
  王翦与白起、廉颇和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我认为在战国的后面加上“末期”两个字更合适,毕竟战国名将太多。王翦自公元前236年登场以来,秦国就多了一位将星,而东方六国却多了一位克星。
  下一个目标:赵国。

  公元前229年,王翦再次伐赵,这次他面对的对手是和他齐名的名将───李牧。李牧也是王翦在纯粹的军事交锋中无法战胜的对手。
  李牧是战国末期的名将,也是赵国最后的名将,此前他主要在北部边境抗击匈奴,一生最辉煌的战绩就是一次性歼灭匈奴十余万,使得匈奴近二十年不敢南下,这种战绩在之后两千多年与游牧民族的碰撞中,也是能排得上前几名的。
  后来赵军在与秦军的对抗中屡战屡败,公元前233年,赵王急调李牧南下,抗击秦军,李牧成了赵国最后的希望,也是秦国最难对付的对手,有李牧在,秦军占不到任何便宜。
  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派来了王翦,王翦和李牧就像小说里的两个绝顶高手,就武功而言,二人不相上下。可当两个人必须要交手且只能有一个胜利者的时候,此时作者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大侠情怀,就会写到二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接着就是其中一人遭到陷害而失败或被杀,最后的结局就是胜利者只有一个,而大侠却有两个。
  历史的发展虽然不能像小说里的情节一样可以设定,但大多的结果似乎早已注定。
  此次王翦伐赵是志在必得,不管对手是谁,不管用什么方法,但与这李将军相持一年多也无法破局。来硬的既然不行,那就改变策略来阴的,目标很明确:欲灭赵国,先除李牧。
  所谓阴的无非就是秦国惯用的伎俩───反间计,这也是秦国对付六国的重要策略之一。关键是屡试不爽,特别是对赵国,这次秦国锁定的目标是赵王的宠臣郭开。

  请记住这个人,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也没有什么才能,唯一的才能和武器就是有一张能讨赵王欢心的嘴巴,当然他的嘴巴还有很多功效,比如曾经逼走了廉颇,如今又要对李牧下手了。
  这种人没有任何家国情怀,他们的信仰是利益至上,在秦国的重金贿赂和高官承诺的诱惑下,什么叛徒啊!卖国贼啊!都无所谓的,荣华富贵最重要,最后在他毒舌的努力下,李牧被罢免,然后被杀。当然,最后郭开那个叛徒也没什么好下场,据说后来被李牧的部下所杀。
  这个结果对李牧来讲也并非绝对的坏事,因为此时的赵国和秦国已不在一个量级,灭亡是迟早的事,光靠李牧又能维持多久呢!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悲惨的结果,只是这种方式给李牧增添了几分悲情。
  反间计虽然不是什么很光彩的谋略,但在兵不厌诈的军事斗争中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关键是很有效,用得好,有奇效。斗争从来都是如此,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谁还去跟你讲什么光彩和黑暗!
  一切顺利,此时是公元前228年,没有了李牧的赵军在王翦面前,几个月就散了,随后赵国灭亡。将领真的很重要!
  公元前226年王翦伐燕,并攻克燕都蓟城,燕王逃到了辽东,逃得远不一定逃得了,下次再来。
  王翦班师,回到咸阳准备接受新任务。
  日期:2019-05-17 22:53:33
  在咸阳的王宫内,秦王召集众将讨论伐楚的事,然后问到了一个叫李信的将领:“若让你去灭楚,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可以说是后起之秀,但也有一定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在和王翦伐燕的过程中表现不俗,算得上是个猛人,但也是个年轻人,年轻就会气盛,所以在面对秦王的问题时,气势很盛:“二十万人足够。”

  秦王又问王翦需要多少兵马,王翦冷静的答道:“至少六十万,”秦王笑了:“哈哈!将军老了哟!机会还是留给年轻人吧!”于是命李信伐楚。
  既然如此,那老臣就告老还乡吧!免得以后让我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当然不是王翦的本意,在历史中但凡有能力的人,在提出决定性的意见被否决之后,一般都会选择提前退休或以有病为由闭门不出,有的是真退休,有的是自保或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其实前者也不一定是真退休,大部分都是赌气型的,因为意见没被采纳而跟领导赌气,这种最后的结果都比较惨,比如白起。而后者才是高手,比如王翦。
  王翦的策略其实也很简单:如果李信能赢,那是最好,我也该退休了;但李信赢的可能性太小了,迟早可能还是得我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我只希望你们到时候来找我的时候,我能更有尊严一点。
  李信的伐楚之战是捷报频传,似乎是异常的顺利。是的,很顺利就是异常。你们中原人老是把人家楚国称为南蛮,南蛮怎么了!我是蛮人我骄傲,所以我不用按套路出牌。正面打不过你,我可以从后面打呀!
  所以当秦军在前面横冲直撞的时候,楚军正像幽灵一样跟在秦军的后面伺机而动。在尾随了秦军三天后,抓住机会猛攻,秦军大败,李信率残部逃回秦国。
  一切如王翦所料,下一步就是秦王该上门来喝茶了,准确的说是来请他去咸阳喝茶。更准确地说:生意来了。

  秦王如约而至,亲自来到王翦的老家,首先当然是说一些表达歉意的话:都怪我当初没有听你的意见呀!才使我大秦蒙了羞,知道你身体不好,但还得劳烦您亲自出马呀!
  就这么答应也太没面子了:“我身体不好,不能出征了”(病不能往),秦王语气平和却又态度坚定地说道:“好了,别再说这些话了,就这么定了”(已矣,勿复言)。
  意思就是说,差不多就可以了啊!王翦也是聪明人,感觉时机已到:“若一定要用我,还是非六十万不可。”
  都听你的!
  秦王亲自为王翦送行,王翦开始谈生意了:大王啊!我以后不一定有机会再出征了,趁着现在您还看得起我,请您多赏点田宅给我,我得给后人留点产业呀!
  记住,王翦谈的不是条件,而是生意,因为生意是互利的,而且秦王很愿意做这笔生意,也愿意出大价钱。只要你不碰我的底线,其他的什么我都答应你,因为你值这个价。
  听完王翦的要求后,秦王哈哈大笑:少不了你的良田美宅,就放心的去吧您呐!───因为我更放心,

  都说王翦深谙政治之道,其实所谓的政治能力对王翦来讲,并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坚守两点最根本的为臣之道,也是秦王的底线:王命不可违,王权不可动。
  而王翦真正的高超之处在于,在以上两点原则的基础上,能展现自己能力的同时,还能让领导放心,要在强势而多疑的嬴政面前做到这些,真不是一般人。
  所以王翦能成为战国末期四大名将里唯一得善终的人,绝非偶然。因为他明白,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除了要面对凶险的军事战场,还要面对万分凶险的政治战场,而王翦在这两大战场上无疑都笑到了最后。
  为了体现自己的“诚意”,王翦在出征之后还数次派人向秦王催地催房。连属下都看不过去了:将军会不会有点太过了!王翦笑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作战,此战无忧矣!
  没错,王翦要的并不是房和地,而是心安,自己的心安,秦王的心更安。
  一切似乎都在王翦的掌控之中,公元前224年,王将军一路凯歌大败楚军,还解决了楚国最后的希望───项燕。
  项燕,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但是很有名,因为他有一个很有名的孙子叫项羽,在十几年后,项羽不但会从王翦的孙子那里找回爷爷的尊严,还会找回国家的尊严。
  王翦可管不了那么远,继续进军,公元前223年,俘获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王翦的儿子王贲也不落下风,早在公元前225年,王贲就率秦军攻破了魏都,灭亡了魏国。
  公元前222年,王贲进攻辽东,俘获了燕王喜,燕国也成为了历史。
  到了公元前221年,灭了燕国的王贲直接南下,率军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城下,齐王建投降,不知齐王建有没有后悔当初没有努力抗秦,不过后不后悔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至此,秦齐楚燕韩赵魏之间你争我夺几百年的历史也正式成为了历史。不,成为历史的只是六国,秦国还要再挺几年。
  四海归秦,天下一统,秦笑到了最后,虽然笑不了多久,却足以影响历史,载入史册。
  统一事业结束了吗!不,统一的只是疆域,真正的统一才刚刚起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