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灵》
第17节

作者: 若舟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是啊!山歌传唱真善美,文化陶冶你我他!特别是你崇尚的酒文化、茶文化,更是应该富有创意地在这里展示、体验!”我应着你的说法补充。
  “好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假以时日吧!走,看看我们熟悉的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你说,我应,又一个轻轻地转身。
  这个叫刘三姐的音乐喷泉广场背靠青山,面对龙江,好优美的环境,好开阔的视线。最醒目还是那尊汉白玉雕刻的刘三姐塑像,面庞可爱,身材苗条,一身壮族姑娘的装束打扮,给人以无限的亲切感。
  你看着,看着,情不自禁想要和三姐对起歌来“唱山歌嘞,人间自然山歌多,悲欢离合歌不断,柴米油盐唱着说!”
  听到你唱起了山歌,我也在三姐面前献丑了:“唱山歌嘞,再游宜州变化多,新朋老友来相会,举杯越多歌越多!”
  此时,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虽然只有你我两人,但仍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你看那刻满唱词的歌台,你看那透露着歌海信息的宣传橱窗,无不显示出宜州人对刘三姐的热爱。试想一下,夜幕降临,广场的灯光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百听不厌的刘三姐山歌声中,喷泉飞溅,无数水柱仿佛要把夜空洗刷得像墨绿色的水晶一般。辛劳了一天的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音乐的旋律中翩翩起舞。她们和刘三姐一样,是音乐喷泉广场永远的主人。

  “若舟,怎么样,刘三姐故乡之行感觉如何?”你似问非问。
  “感慨良多,收获良多,思绪良多!”我似答非答。
  你我无须商量,早已心领神会。今天看了刘三姐这张文化名片,明天再来探寻黄庭坚曾经留下的足迹。宜州啊,真是不简单啊,都是世界级的文化品牌,等着有心人去挖掘、打造、升华啊!
  又是一眨眼功夫,我就回到了温暖的家中。一阵风把我身上的百鸟衣收走了,你也在风中隐身而去。

  (待续)
  日期:2014-05-11 10:21:18
  (更新)
  2013年4月21日 星期天 阴天有雷阵雨
  昨天在宜州刘三姐故乡的风景、风情中留连忘返,今天伴着雷声、雨声,又徜徉在宜山山谷祠周边。你仍然是天国来的自由自在的行者,我则是身穿百鸟衣的过客。
  黎明时分,整个宜州还沉浸在香甜的晨梦中。街道上,阡陌上,只有少数车辆、个别行人,在穿行、在晨练。
  但山谷祠醒着,她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廊柱都醒着。虽然九百多年前的黑风瘴气不再侵害民生,九百多年前的昏朝庸君不再执掌大权,但中国文人敏感的神经,一朝被刺痛,百世都揪心。
  你说:“黄庭坚是中国文人中的文人。尽管他的老师苏东坡名声太大,遮蔽了‘苏门四学士’的光芒,但黄庭坚却能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果,从‘四学士’中凸显出来。其一,是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其二,他有信佛尊道的特殊经历。其三,他在中国书法上的造诣和成就可谓独树一帜。其四,他在宜州羁押期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宜州家乘》。”
  “你列的四条我都赞成,条条都有独特性、唯一性。特别是《宜州家乘》,不仅是了解黄庭坚羁押宜州那个特殊时期特殊经历的一把金钥匙,而且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接你的话补充说。
  “补充得好啊!《宜州家乘》非常平凡,又非常独特,既记录了黄庭坚在宜州那段没齿难忘的岁月,又留下了一部随意书写的书法范本。从这些独特性和唯一性来看,我以为黄庭坚就是中国文人中的文人!”你的话语掷地有声,溅起的声浪在人的耳际久久回荡。
  我说:“我曾在纪念黄庭坚九百六十年诞辰上发表了一番演讲,博得了众人的掌声。虽已过去了整整八年,但2005年在江西修水举办的那个盛会上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你说:“那篇演讲稿我看过,印象很深,主要是论述黄庭坚人品艺品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可见你若舟对黄庭坚的研究比较深入!”
  “说不上深入,但确实费了一些案头工夫。收集了黄庭坚上千首诗作,也有了《宜州家乘》的印刷版本复印件,另外还有一套六本《黄庭坚研究》丛书。但要研究一个巨匠级的艺术大家,我所拥有的资料仍然是杯水车薪。”我不无遗憾地说。
  “不要紧,没关系。你拥有了这些资料,他拥有了那些资料,汇集起来,不就是一个资料库,一座博物馆。”
  “你是说宜州应该建一座黄庭坚艺术博物馆!”
  “对呀,为世界级的艺术巨匠建一座艺术博物馆,不仅对宜州来说意义重大,对于广西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待续)
  日期:2014-05-16 10:32:33
  (更新)
  一、黄庭坚人品艺品的民族性

  在论及黄庭坚人品艺品的民族性前,我首先要引用修水研究黄庭坚方面的一位重要学者黄本修在《千秋学人仰涪翁》文中的一段重要论述。黄庭坚一生历尽坎坷,但在文化史上的成就和影响却是巨大的。他是一位功力型的文学巨匠,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均有卓越建树。在哲学方面,精于儒,深于禅,通于老庄;在史学方面,校定《资治通鉴》,编写《神宗实录》,享有“黄大史”之称。艺术则以书法为最,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亚于苏而雄于米、蔡,位居其二。文学方面的创造尤其卓著,他首先是一位诗坛巨擘,诗歌与苏轼媲美,首开江西一派,并为宋诗之代表,词与秦观并驾,散文各体兼擅而尤长于赋,妙于题跋,苏轼称之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黄庭坚在诗歌、词赋、散文、书法、文学、理学,释道哲学诸方面的精深造诣和杰出成就,不仅在当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流泽后世,沾溉学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我很赞赏黄本修这段论述,这段论述与我探索中的黄庭坚印象很吻合。依据这段论述,也便于我论及黄庭坚人品艺品的民族性。

  从少年得志,一生坎坷,看黄庭坚人品的民族性。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五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1045年—1105年)享年六十一岁。黄庭坚从小生长在书香家庭,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会写诗,可谓一代神童。二十三岁中三甲进士,开始踏上仕途。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回京学官,黄庭坚考得优等,被任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当时留任北京的大老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过了七年。七年中,黄庭坚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提高。元丰元年(1078年)他作了两首古风,投书给当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于是诗名大震,两位大诗人也从此结下了至死不逾的友谊。这段北京的经历,是黄庭坚少年得志的延续。笔者以为,正是良好的成长条件,少年得志的经历,奠定了黄庭坚崇尚真善美人品的根基,也预示着他将面临一生坎坷的际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