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头镌字满——千古唯一女皇武则天的治世心路历程》
第30节

作者: 冬雪心境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7-29 21:25:27
  在我看来,限制相权的第一步,必须要提高朝廷新贵们的地位,按照我的想法早晚有一天要架空相权,让宰相的裁决权在无形中消失,仅剩下宰相汇总百官表章上奏的职权,将裁决权收归于皇帝。
  当然我也知道国家的事务纷繁复杂,凡事不可能皆由皇帝亲自处理,在旧的运作模式需要不断转换时,朝廷的运转不能有丝毫的停留,事实上在决定架空相权的同时,我已经想好了一种理想的运作模式,那就是在皇帝身边要有才能之士,但这些人并没有实权,简要的说就是皇帝背后有个智囊团,建立一个类似于秘书的机构进行运作。
  我知道在改变旧有机制的道路上,要实现我的设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要循序而进,因此在阿奴批准我的十二条治国意见后的三个月后,我再次上奏阿奴,建议召集全国各地的高级文学之士进宫修撰史籍。
  日期:2015-07-29 22:26:05
  7、北门学士
  要说在治国理念上,我和阿奴有着十足的默契,我提出的十二条治国建议,阿奴悉数批准,我想他的心中肯定也有为了弘儿的想法,这次我上奏建议召集文学之士修史,阿奴也也没有反对,诏令这件事情由我督办。
  阿奴或许并不知道我召集这些文学之士的最终目的,而且我揣摩他的态度,似乎他个人对修史工作并不感兴趣,但他作为一国之君却肯定知道修史这件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也算是与他找到契合点,来实现我心中对朝廷运作模式的改革。
  说到修史,太宗皇帝依旧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当年他诏令大学士姚思廉修撰《梁书》、《陈书》,李百药修撰《北齐书》,魏征修撰《隋书》,房玄龄修撰《晋书》等工作,绝对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仅从这些修史工作都由开国重臣亲自担纲就可以看出,贞观时代对修史工作是何等的重视。
  我永远忘不了太宗皇帝当年经常说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是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修史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更何况我可以利用这个事情实现我对朝廷运作模式的改革,我坚信没有再比从修史工作入手更好的开端了。
  日期:2015-07-30 22:22:24
  在得到阿奴授权后,我便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不仅亲自制定选人标准,并派专人广选文学之士,没多久就选定了元万倾、刘祎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一批学识渊博的人进入修史工作班子。

  值得一提的是,我选的这些人虽然学识出众,但官职却并不高,例如元万倾时任秘书省的著作郎,正五品;刘祎之是门下省的起居郎,正五品;而范履冰、苗神客等人的官职更低,还有一些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大儒,总之一句话,我选的这些人虽然学识渊博,但没有权力。
  这就与我的设想相吻合,我可以借助他们修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地位,也算是将他们拉进朝廷新贵的行列,同时逐渐发挥他们智囊的作用,让他们形成一个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一切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不想重新走回永徽初年长孙无忌专权的老路,就不能给予这些文学之士以决策和执行权,但必须要给予他们高贵的身份,只有这样才能配的上他们学识出众的身份,也才能让他们有一种被认同感,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付出与奉献。
  上元二年(675年)六月,为了方便我及时了解修史工作的进程,同时能和这些文学之士及时沟通朝廷政事,我上奏阿奴请求特许这些文学之士从北门(玄武门)出入禁中,当时我特意选择了阿奴生病时呈上我的奏疏,目的就是利用抱病在床的阿奴无暇顾及这些他看起来琐碎的事,而大笔一挥就此批准,事实上恐怕阿奴不会想到,他的随笔一挥给了我逐渐控制朝廷舆论的机会。
  我的目的具有针对性,自建国以来宰相成员们都在南衙办公,因此都从南门出入宫禁,而现在这些文学之士们从北门出入宫禁,我就是要释放出强烈的信号,那就是这些人要形成与宰相分庭抗礼之势,而且在我的运作下,未来要分解消化宰相的权力。
  由于我主管修史工作,我算是这些文人学士的直接领导者,渐渐的他们成为了我的私人秘书,以至于让那些宰相成员们甚为不满,私下里那些宰相们都称这些文人学士为“北门学士”,我才不理会他们的感受,我告诉这些文人学士们,除了修史工作以及为朝廷积极献计献策之外,还必须要形成一个舆论中心,换句话说利用人们对文化人的崇拜之情,让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具有权威性。
  他们的话可以让一个人犹如众星捧月,也可以随时棒杀一个人,犹如当年太宗皇帝成立文学馆一样,让所有朝臣都要看这些文人学士的脸色,而左右这些文学之士言论的,则是我这个幕后操纵者。
  我坚信我在暗中那咄咄逼人的目光和难以揣测的神情,一定会让所有人感到一丝寒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