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24节

作者: 附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06 22:39:33
  总之,和珅以一副青年才俊的形象出现在乾隆面前,并用自己曾经累积的才识一次又一次的赢得乾隆的认可,这才换来和珅不断地升官进爵。
  但时间长了,乾隆慢慢就会发现,和珅除了精明敏捷、满腹学识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很少能在有才干的大臣身上找到,也正是因这种特质,和珅才能在升官进爵上创造奇迹。
  这种特质俗称拍马屁,雅称曲意逢迎。
  有关和珅的曲意逢迎,其实将一直出现在和珅后面的故事中,直到乾隆皇帝死去的那一刻。现在,先列举出两个小事。

  第一个小事,出自当时朝鲜使者的记载,在当时,朝鲜定期会派遣使者来清朝进贡,在这些使者留下的记录中,有下面一段珍贵的记载:
  每当乾隆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和珅马上端个痰盂去接。
  粗看起来,好像不足为奇。但如果了解一下背景,此时的和珅已经贵为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能够在满朝大臣、外国使臣面前做出这种举动,确实很和珅。
  第二个小事,是我在电视上无意听见的,讲这件事的人,据说是去北海旅游时,听那里的北京本地人讲述的,算是那片土地上流传下来的奇闻异事吧,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有点相信。

  话说当时的和珅,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只想着一件事:主子。以至于对乾隆皇帝的照顾,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举个例子:
  乾隆皇帝放个屁,和珅脸都会红。
  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故事,不知道答案,那么先不要往下看,冥想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
  答案就是:

  和珅脸一红,别人以为是和珅放的屁。
  日期:2014-03-09 08:57:46
  除了这些无微不至、而又恰到好处的照顾之外,和珅还有着另一项曲意逢迎的本领,填补了乾隆晚年生活的一个空白。
  如果说25岁刚刚登上皇位的乾隆,分外享受周围人对自己唯唯诺诺、敬畏有加的姿态,那么65岁的乾隆,已经享受这种“皇威”四十多年了,多少也会厌倦手下的大臣对自己公事公办、敬而远之的态度,65岁的乾隆,更需要一些新鲜的气氛。
  这股新鲜的气氛,便是和珅的这项本领:爱开玩笑,会开玩笑。

  谁会拒绝快乐呢?更何况是耄耋之年的乾隆。
  下面,就是流传下来的和珅诙谐幽默的故事,同样是两个:
  第一个故事: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们需要先熟悉一个典故:
  春秋末期,大兵法家孙武拿着自己创作的兵法十三篇,献给吴国国王。吴王便让孙武用宫中的宫女演练,于是,孙武将宫女分成两队,用吴王的两个宠姬分别为队长。演练开始,孙武命令这些宫女按自己的号令行动,谁知这些“女儿兵”都不听指挥,笑作一团。三番五次告诫无效后,孙武将吴王两个宠姬推出斩首,自此令行禁止。这就是“三令五申”成语的来源。
  书归正传,有一次,王公大臣们聚在乾清宫中演礼,此时,和珅看见这些王公大臣中有不少人相貌俊雅、娇娇如女态,便笑着开玩笑到:
  “今天真好像当年孙武教演女儿兵啊。”

  第二个故事:有一天,安南国进贡来了一具金座狮象,但是这座狮象的底部却是中空的,正当大臣们争相赏阅时,和珅又开玩笑说:“只可惜其中空虚,要不然能多得到多少黄金啊”。
  这些玩笑,的确是乾隆身边一股新鲜的气氛,因为恐怕只有和珅,才会当众讲出这样的笑话,其他的大臣,或是不敢讲,或是不会讲,更或是不屑于讲。
  也许记载这两个故事的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在这位作者看来,和珅位极人臣,喜欢讲这些市井笑话,太缺少大臣的风度了。(殊乏大臣体度)
  其实,和珅当众开这些玩笑,就如同当乾隆皇帝吐痰时,和珅当众捧上痰盂一般,都在挑战着人们对“位极人臣”的普遍标准,和珅可能知道,当自己这样做时,周围会投来多少嫉妒、不屑、虎视眈眈的目光,但和珅已无暇理会这些,因为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取悦乾隆。
  结果,和珅在乾隆身上得到了一切,却在乾隆身外,失去了太多,失去了“正统”大臣们的支持、认可,失去了“治国平天下”的使命,甚至失去了自己。
  当然,这是后话。
  眼下,和珅正在收获。

  25岁,和珅收获了乾隆的赏识,收获了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这仅仅是开始。26岁,和珅将迎来更多的收获,而且收获的“成色”也是质的提升,因为和珅将被“外派”到朝廷的许多重要机构为官。
  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起码在此时,乾隆赏识和珅的,更多的是他的才学和办事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一了解和珅26岁这一年,升迁的成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