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54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17 10:10:55
  明初卷·第三章 权阉出场:“国老”王振
  一 “仁宣盛世”,宦官去哪儿呢(6)
  前话稍稍跑题,仍复回到“道路选择”的论题上来。
  话说以“三杨”为代表的文臣希望在新的朝代,利用内阁辅政的优势,加强士大夫在官僚体制中的话语权,在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文官集团在元代与明初遭到挫抑,三杨作为文官领袖,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新路”。而宦官在洪、永二朝拥有并巩固了自己的权势,他们不愿既有利益遭到损害,不希望自己的地盘被重新限制在宫墙之内,他们已经走出去,他们希望继续走下去,这对于本朝,实为一条“老路”。

  宦官与文臣在大明王朝发生重大转折的当口,无可避免地起了冲突。
  然而,几乎没有人公开指责宦官权势坐大,内廷与外朝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人们对太监的不满,也不敢公然宣之于奏章,而是采取了一种婉转而迂回的方式:借题发挥!将一次按照惯例举行的阅武大会,渲染成某个大太监试图挟持皇帝、怀有恶意诱导皇帝的有计划的阴谋行径。
  这表明,正统初年的政治冲突,主要体现为一种“暗战”,外表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在朝廷内部进行着激烈的博弈。在人数与政治伦理上占据巨大优势的文臣们,仍无法与宦官甚至是武臣的直接对抗,他们首先发动强大的舆论攻势,试图在进攻的旗帜下集结并壮大力量。
  现代传播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名曰“拟态环境理论”,其大意是:人们往往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世界,故此我们身处并认识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众媒介给我们创造的。但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新闻),有意识地进行了删选、过滤、加工和片面强化,故而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真实客观环境的再现,而是一个被重构过的、带有强烈主观性的“象征性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并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明代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但大众传播却是有的,比如经纬之书、早期报刊(邸报、缙绅录等)、戏剧小说等,甚至还包括流言与特定的公众舆论,它们被掌握在“文人”手里,利用古代社会的经典话语(如宦权,及对宦权的阐释),给所有人创造并强化着一个拟态环境。经过各种媒介的反复复述,英宗正统元年的阅武,被配上了特定的解说词和画外音,人们知道了:哦,原来大太监王振就是利用那次机会开始专权的!要不是他诱导皇帝好武,就不会有后来穷兵黩武的麓川之役,不会因此大大亏折国力,以至于遭到瓦剌人的入侵,王振遂挟持皇帝亲征,一败涂地,连皇上都被人俘去……正统元年的那次阅武,在人们的话语中,成为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在大明的土地上卷起团团风暴,几乎导致明王朝的倾覆。

  这一连串的演说,构成了今人对历史的基本认知。然而,人们基于认知的,与其说是客观的历史,毋宁说是明代人人为创造的一个“拟态”的历史——这个“世界”有着种种诡说、猜想、偏见与强说,人们乐于听信一个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与传奇,却无形中忘怀了对历史真实的探索和尊重。
  日期:2014-03-18 08:49:20
  明初卷·第三章 权阉出场:“国老”王振
  一 “仁宣盛世”,宦官去哪儿呢(7)
  “三杨”这个词,代表了明代阁权增长的第一次**。

  内阁设立于朱棣即位之初,但整个永乐时期,都谈不上“阁权”二字。内阁学士们,只是皇帝的亲近儒臣,陪在皇帝身边,随时供他咨询,有时候代代笔。
  朱棣身边的近臣,动辄得罪,阁臣亦不能免,最早的阁臣七人中,解缙被杀,黄淮被监禁十年,胡俨改官,杨士奇辅导东宫,也多次入狱,在整个永乐朝,始终蒙宠者,只有三位:胡广、杨荣和金幼孜。他们都在永乐后期荣升大学士。
  胡广与杨荣原本都是建文帝的臣子,当靖难大军入京之时,他俩改旗易帜的快,能力又强,所以很快成为永乐帝驾前的红人。永乐中后期,内阁名存实亡,胡、杨、金三人都以翰林院学士的身份扈从,其中胡广得宠最深,他死后,论文官第一宠臣,就非杨荣莫属了。
  杨荣此人,论“德”自然是亏输的,但他能力过人,为人又较为玲珑,并不恃宠而骄,对皇太子一党的人较为照顾,所以在太子朱高炽登基后,他仍被留在内阁,但“首辅”的地位就被黄淮、杨士奇取代了。
  杨士奇原是阁臣,当朱棣第一次北巡时,改留南京,辅导东宫。杨士奇辅导东宫尽心,在太子即位后,立即升入内阁,以后长期居于首辅的地位,在仁、宣、英三朝领袖群伦。杨士奇在道德上有很大的内伤,早先还有“名相”之誉,但愈到后来,声名愈挫,幸亏那时内阁权力还不是太大,否则几乎要成奸相了。
  黄淮和杨溥也在太子即位后入阁,黄淮与杨士奇一样,都是由内阁转出辅导东宫,但此人不如杨士奇圆融,脖颈里有一股亢然之气,所以受到极大的挫折,他在永乐十二年下狱,坐牢一直坐到太子登基,才得出人头地。杨溥同黄淮一样倒霉,也吃了十年牢饭。在皇太子朱高炽眼里,都是代主受罚,吃了大亏的人物,而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上台后,将这些旧人都平了反,不是高官,就是重爵,予以补偿。

  一时之间,内阁突然热闹起来,除了前朝留下的杨荣、金幼孜,又增进了杨士奇、黄淮、杨溥和权谨(此人是为皇太子朱瞻基专配的,很快去职)。但唯有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声名最著,始终荣显,被后世合称为“三杨”。
  在永乐时, 直到仁宗即位,才真正的倚重内阁,尤其是三杨等人,长期居于内阁,又都加了“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以尚书衔兼大学士,位高权重,遂使得“阁权”第一次得到彰显。
  他们一得势,与正好权势飚飞的司礼监太监们触碰上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