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20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俄国占领了黑海海峡那俄国的舰队就可以随时进入地中海威胁英印贸易航线。这种担忧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更加强烈了。因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蒸汽机、螺旋桨在航运上的普遍应用,印度对于英国来说更加重要了。
  从英国的伦敦港到印度的孟买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缩短全航程的43%,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
  自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蒸汽机就在陆地上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虽然美国人富尔顿在1807年就成功制造了以蒸汽动力推进的轮船,但却仅限于内河航运,远洋船只仍然以风帆为动力。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螺旋桨,轮船依靠类似于浆的明轮推动,效率很低。远洋船只补充煤炭困难,不得不随船装载大量的煤炭,这就挤占了货物的空间。直到1837年,瑞士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发明了螺旋桨这才大大的提高了远洋船只的运输效率。远洋船只逐渐开始采用蒸汽机驱动。

  在苏伊士运河、蒸汽机、螺旋桨以及铁路的推动下,英印间货物运输的成本大大下降,这就使得大宗廉价物资的远洋运输也有利可图了,印度由此彻底沦为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为了养活已经工业化的英国,印度在自己饱受饥荒之苦的情况下向英国出口了大量的粮食,仅在1877年印度就向英国出口了价值790万英镑的小麦和大米;1870年—1871年印度向英国出口了价值1980万卢比的原麻用作英国纺织企业的加工原料;其它如棉花、油脂等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更是大量出口以供应工业革命后蓬勃发展的英国工业。

  在向英国大量出口工业生产原料的同时印度却大量的进口英国的工业制成品。1860年印度从英国进口的棉纺织品总额达11,698,928英镑。1870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棉纺织品的进口量激增至16,271,216英镑。此后更是节节攀升,1900年达到30,581,955英镑。
  机械类的工业产品在1864年的进口额是585,516英镑,到1874年则更增到1,002,347英镑,到1901年则高达1,612,541英镑。
  1867年英国以各种形式从印度掠夺的财富即达800万英镑;1870年激增至1200万英镑;1883年—1892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年为3.59亿卢比,1905年则估计高达5.15亿卢比。1896年英国对印度的投资总额达到2.94亿英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4亿英镑以上。1910年英国人在印度投资所得的利润、利息加上佣金、汇费、保险费及其它银行收入总计高达4000万英镑;1913年英国对印度贸易利润则为2800万英镑。

  可以说是印度的财富滋养了大英帝国,对于这样的一棵摇钱树英国人怎么能不小心翼翼的加以看护?
  日期:2016-02-22 15:12:29
  这是一幅大英帝国版图,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从英国到印度的贸易路线全都被英国控制了。从印度洋到红海,再到苏伊士运河,然后是地中海中的几个小岛,最后是直布罗陀海峡。
  正是因为印度对于英国的重要性所以英国决不允许黑海海峡落入俄国手中,否则俄国的舰队随时都有可能切断英印间的贸易航线,而俄国舰队则可依仗海峡的保护免受英国海军的威胁。曾任英国首相的迪斯累利就说俄国如控制了君士坦丁堡,就能直接由叙利亚到达尼罗河口,切断经埃及通往印度的海路,英国纵有制海权也不起作用。“我们的力量是在海上。通往印度的钥匙是君士坦丁堡,而不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23页)。(4)”

  对于英国来说维持现状,让黑海海峡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是最好的,软弱的土耳其人没有力量威胁英印贸易航线,这就是英国人要帮助土耳其人遏制俄国夺取黑海海峡的原因。1853年为了遏制俄国控制黑海海峡的野心英国联合法国与土耳其结盟,直接出兵与俄国交战,付出惨重代价历时三年才打败俄国,迫使俄国同意其舰队不得通过黑海海峡。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让俄国认识到以武力直接夺取黑海海峡是不可能的,但俄国并没有放弃对海峡的野心。克里米亚战后俄国开始更加积极的谋求“间接”的控制海峡。
  (1) 转引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62页
  (2) 失去印度就意味着英国变成像荷兰或者比利时那样的二流国家(赵军秀:《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3) [英]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赵汉生、彭光谦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

  (4)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23页
  日期:2016-02-23 14:53:04
  第四章 沙俄的两杆大旗
  土耳其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集中在巴尔干半岛,而俄国孜孜以求的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也正位于巴尔干半岛,这就为沙俄间接控制黑海海峡创造了条件。
  沙俄在巴尔干挥舞的第一杆大旗是宗教。巴尔干半岛的大多数居民包括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罗马尼亚人都信仰东正教,而俄国是信仰东正教国家中唯一的大国。1774年俄国打败土耳其,与土耳其签订《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强迫土耳其承诺保护其境内的基督徒及其教堂,这便使“俄国成为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基督徒的保护者(孔田平:《对东南欧“巴尔干化”的历史解读》,《欧洲研究》(京)2006年4期第15~26页)”(1)。俄国之所以要以“东正教保护者”自居固然有宗教认同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要打着宗教的幌子插手巴尔干事务,最终实现间接控制黑海海峡的目的。

  沙俄挥舞的第二杆大旗是泛斯拉夫主义。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主要有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罗马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希腊人、当然还有土耳其人。其中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都属于斯拉夫人。
  斯拉夫民族是欧洲三大民族之一,罗马帝国时期生活在如今的波兰及乌克兰一带。由于常常被日耳曼人抓捕为奴隶出售给罗马人,所以罗马人便称他们为“Sclavus”意思是奴隶,英语“slave(奴隶)”一词即来源与此。当然了,斯拉夫人是坚决不承认这个说法的,一个波兰历史学家就骄傲的认为斯拉夫这个名字来源于波兰语的“slawa(光荣)”。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斯拉夫这个名字来源于斯拉夫人对自己的称呼,意思是语言,凡是讲同一语言的都是斯拉夫人。

  大约在七世纪斯拉夫人分为了三支,分别是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