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年代》
第41节

作者: 九周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就在张璁快要放弃的时候,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个有名的看相之人—奇人萧鸣凤。在他心灰意冷地前往吏部求官的路上,碰见了正巧回京在吏部述职的御史萧鸣凤。
  萧鸣凤一眼便看穿了张璁此时的窘境,郑重地劝慰他道:“此后三载成进士,又三载当骤贵!”
  萧鸣凤的话,无异于给失意绝望的张璁注射了一剂强心剂,已经考了七次了,还会差这一次吗?自己难道真的选择弃天下百姓于不顾?

  萧鸣凤的一番劝慰,消除了张璁的绝望,他坚定了继续科考的决心,也彻底改变了嘉靖初期的朝堂大势!
  决心继续科考的张璁又在家人的白眼中苦苦熬到正德十六年,他第八次入京参加了礼部主持的会试,即是春闱大考。
  熟悉的会试之日,熟悉的入场流程,熟悉的科考题目,熟悉的单间号舍。
  但张璁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的结果并不熟悉!而是他苦苦期盼等待了二十多年的鱼跃龙门、杏榜高中!他居然如同萧鸣亮预言的一般名列杏榜!如若不是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都难以置信!
  这难道就是天意吗?
  但命运似乎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成为贡士后,并未如同他期盼的一样,正式步入仕途,因为正德皇帝南巡去了。直到一年之后陛下回来了,却骤崩于豹房!

  他们这一批贡士便被遗忘至今,直到近日新帝似乎记起了他们,于今日在奉天殿补行殿试,他张璁终于等到了!
  正当张璁感慨万千时,一礼部侍郎高声喝道:“各位辛巳科贡士按次序列好,入城后严禁喧哗。”
  包括张璁在内的一众贡士立马噤声肃目,按杏榜次序站好。接着身披重甲的金吾卫上前进行例行搜查,准备入宫。
  一众贡士检查完毕,便跟随着礼部侍郎穿过大明门,来到了午门外,按照杏榜名次分单双数走东西二侧的左右掖门。众人来到奉天门外,等到辰时才穿过奉天门来到奉天殿外的广场上,而一众内阁大臣及执事官员则立于丹陛前,等待朱厚的到来。

  殿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即便是朱厚也不得不郑重,穿上了特定的白鹿皮弁(音同变)服。
  白鹿寓意着祥瑞,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以期抡才大典的顺利进行,为大明选贤举能。
  辰时一刻,朱厚在众人的期盼中来到了奉天殿外,率领群臣进入大殿。群臣三拜九叩排班列好后,礼部官员示意各贡士按会试名次逐次上殿入坐,接着执事官将策题和答卷纸发放给诸位贡士。
  辰时初刻,执事官退出大殿,以谢迁为首的一众身着蟒袍白玉的阅卷大佬进入正殿。即便已经是垂垂老朽的谢迁此时也满面红光,他在无数贡士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中高声喝道:“殿试开始!”
  谢迁的喝声一下子惊醒了殿内还沉醉于蟒袍冲击中的张璁,他立即收敛心神,打开了策题。
  但当张璁看见策题上的“民之于官何为”时,他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数次落第之后,他也曾周游各地,期望这”太平盛世”能带给他一些灵感。但他失望了,他看见的不是“太平盛世”,而是一片哀鸿遍野。
  各地官员为了升迁,不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贿赂京官,百姓苦不堪言。
  而身为特权阶级的大明皇室和武将勋戚又巧立名目侵占庄园良田,权贵豪强则甘愿为之爪牙,妄指民田为官田,致使大批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无粮可食的百姓殍馑载道,枕藉沟中。而之一切,是这个从小学习程朱理学的新科举人从未想到过的。
  呵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难道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不知道吗?

  不!他们知道!但是因为他们自己“吃饱了”!
  他们不愿将此事公之于众,不愿斩断自己的财路!
  这就是程朱理学所说的“一心为国”!这就是程朱理学所说的“忧国忧民”!这就是程朱理学选拔而出的“贤才干吏”!
  民之于官何为?这群“衣冠禽兽”可曾知道!

  张璁只觉得自己胸中的怒火,胸中的悲愤快要喷涌而出,他不得不强令自己冷静下来。眼前的殿试是自己唯一的机会,一个贡士,乃至一个地方官员是改变不了这整个朝堂的,他只有步入朝堂,甚至步入内阁,执掌大权,才能拯救天下百姓!
  不再多想,张璁提笔将满腔的怒火全部倾泄到眼前的答卷上,他渴望龙椅上的这位圣天子睁眼看一看这天下百姓!睁眼看一看这些朝堂重臣笔下的“太平盛世”!
  而此时龙椅上的朱厚在昨夜恶补了一下大明的科举制度后,望着眼前的诸位贡士也不由慨叹,在大明想做官确实不易啊!
  贡士是通过会试后学子们的身份,大明的科举制度流程相当繁琐复杂,且以八股取士。
  科考按流程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而参加院试前必须先参加各府县由地方学政主考的府试和县试,通过后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参加各州由地方学政主考的院试,如此而言实际上是五级。

  通过院试后取得秀才身份,又称为生员、茂才,第一名称之为案首。考中秀才的学子便获得了一定的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可以向县官提出建议等。
  并且秀才相当于“潜力股”,进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退能开设私塾,收受束脩(音同修)。虽不至于大富大贵,但也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因此考中秀才是读书人科考的第一站。
  而生员便能入县学继续学业,经岁科二考合格后,便准备入省城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且都在每年的九月进行,因此称为秋闱大考。而发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称乡榜为桂榜。乡试的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通过后便取得举人身份,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中举意味着正式摆脱了平民身份,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举人便具备了去吏部求官的资格,从此进入仕途。中了举人后称之为“发解”、“发达”,人称举人老爷,与县官相当,地位从此大大不同。
  而且举人永远具有继续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这也是张璁能连考八次会试的原因。中举者地位的剧烈变化,从“范进中举”便可以看出。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顺天内的贡院举行,主考官均是进士出身的副都御史以上的朝堂重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考试在春天,所以称为春闱大考,又因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所以称之为杏榜。通过会试便是贡士了,第一名称之为会元。贡士实际上便是进士,殿试不过是为了对他们进行合格的区分,选拔出官员等第,赐给他们一个出身罢了。
  取得贡士业位,基本上意味着一步登天了,只需等待殿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便能实现终极目标—入仕做官了。
  殿试则只考策问,且只考一天,日暮交卷。殿试分三甲,一甲仅三人,就是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并且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编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